首页 金融 财经 科技 商业 新能源 新三板
数字 订阅 手机版
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 文章详情页

《地标70年》收官,这个民族品牌借势焕发新活力

新中国70年,很多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已被镌刻在了每个城市地标的深远记忆中。近日,由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及吴晓波频道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正式

新中国70年,很多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已被镌刻在了每个城市地标的深远记忆中。近日,由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及吴晓波频道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正式收官。这部纪录片聚焦全国12个地标,旨在通过多元的人物视角,讲述每个地标背后的厚重历史,观察社会的千面色彩,力求在时间刻度和地理位置做到更好的融合。

 

 

在长达12期的节目中,《地标70年》累积播放量破亿,单集视频下留言讨论数百条。整部片子既是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更是送给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引发了无数观众的集体共鸣。而作为独家冠名商的五粮液,则凭借量身定制的综艺营销策略,在将品牌价值传递给更多目标受众的同时,还提升了整档节目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创造了综艺营销的典范。

经典佳酿融入历史IP实现内容与营销的双赢

从深南大道出发,感受中国实业与科技发展的画卷;俯瞰陆家嘴的点滴变迁,探讨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可能;走在中关村的街头,寻找中国创业者的身影……在《地标70年》中,作为话题发起人的吴晓波,携拍摄团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以商业人物探访与当地居民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人物、产业经济三个角度,为观众揭示了曾经为人瞩目的经济地标城市的过往与现状。

“70年来,中国经历了由弱到强、由穷变富的重要变革时期,时代的每一个亲历者、见证者、追梦者,都参与过,努力过。这一切,都值得被记录。”吴晓波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值得被深挖和解读的除了这些经济地标之外,五粮液等驰名中外的民族品牌,也是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白酒的典型代表,五粮液已经有逾千年的酿造历史,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始终以壮大民族品牌为己任,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带向世界各地,树立了民族品牌的“标杆”。

此次与《地标70年》合作,五粮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纪录片的文化共通、契合之处巧妙结合,通过节目多种展现形式,使得品牌形象和价值不断深化。

 

 

在《地标70年》第一期,拍摄团队沿着深南大道走访了马化腾创业旧址。当吴晓波讲到深南大道就像一挑扁担,挑起了两头的时候,画面出现了“五粮液:天地精华 民族精神 世界精彩”花字创可贴,一方面呼应了节目内容,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五粮液独特的品牌内涵,为节目增添了文化色彩。

双平台资源联动传播 助力民族品牌焕发新活力

在国潮盛行的当下,历史相关的题材往往具备成为爆款的潜质。《地标70年》从历史出发,又能放眼当下,再加上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影响力背书,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围观和共鸣。目前,这部纪录片的豆瓣评分已达到8.1分。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还得到西瓜视频、今日头条为主的全系平台资源联动助力,让节目播放量和其他媒体平台的话题表现都飞速跃升,仅在西瓜视频的播放量就突破了1亿。吴晓波频道官方微信账号精心策划的相关文章报道,总阅读数突破100万,深度与粉丝互动的同时,也为节目带来更高的人气与口碑。

这些良好的节目口碑及亿万级的播放量,为五粮液的价值输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尤其是西瓜视频和今日头条两大平台的用户多为喜欢追寻新生事物的年轻用户群体,这使得五粮液品牌得以在更多年轻圈层中焕发新的品牌活力。

兼顾用户体验与传播转化 创造综艺营销典范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态的出现,深刻改变了营销行业的整个生态,传统的填鸭式广告不仅难以实现比较好的转化效果,还可能引发受众的反感。

综艺营销的关键,在于使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得到兼顾和统一,并选择恰当的传播渠道直达核心受众。在特定内容中受众不再对广告内容产生反感,自然更愿意接受品牌传递的信息。五粮液与《地标70年》展开的此次营销合作,既充分利用了品牌底蕴与节目调性的契合度,又以年轻人都喜欢的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渠道来传播,可谓打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综艺营销的一个典范。

 

 

在记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众多文艺作品中,《地标70年》既做到了从细微处体察历史,又能基于历史洞察未来,在题材和内容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在这档节目中,民族品牌五粮液的每一帧画面,都将节目的整体品质和五粮液的品牌形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如今,《地标70年》已经完美收官,这档纪录片在为观众带来极致观看体验的同时,也让更多品牌开始思考营销行业的未来趋势。新媒体时代,以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抖音等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已为品牌方开拓出了越来越多的营销思路和玩法,正在引领营销行业走向全新的时代。

文章来源: 北国网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金融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金融观察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web@chinae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