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 财经 科技 商业 新能源 新三板
数字 订阅 手机版
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 文章详情页

筷子节 | 双十一短暂的历史,中国悠久的筷子

十年前的双十一,是淘宝第一次举办购物狂欢节,也是11·11这个符号所代表含义的分水岭。在2009年11月11日之前,双十一曾有着丰富多彩的含义。它是福娃的生日、是腾讯小企

 image.png

十年前的双十一,是淘宝第一次举办购物狂欢节,也是11·11这个符号所代表含义的分水岭。

在2009年11月11日之前,双十一曾有着丰富多彩的含义。

它是福娃的生日、是腾讯小企鹅的破壳日、也是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诞生日。

当然,也可以是光棍节、筷子节。

2015年11月11日,在中日韩筷子节成功举办之后,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

说起筷子,其实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它是东亚15亿人每天吃饭必备的工具。而“世界遗产”,是指人类濒危的、需要保护的文明形态和介质。乍一听,把使用广泛的筷子,同“世界遗产”联系起来,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确实,筷子本身并不稀罕,更算不上遗产,但附着在筷子上的筷子文化,却是我们想保护的“璞玉”。

image.png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汉时期的筷子,诉说着中华筷子文化的延续

西方学者埃利亚斯在探讨“文明的进程”时,为什么首先从刀叉等西方饮食工具说起?因为饮食的工具、方式和礼仪是人类最鲜明的文明符号之一。与西方不同的是,历史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选择了筷子。它更含蓄、中庸,注重从食物外部夹取,强调共享、礼让与和谐,呈现的是影响深远的儒家伦理。而这恰恰在过去几十年重视不够,甚至被当作糟粕对待,现在却迫切需要保护和继承。

而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也是筷子的发源之国,更是在其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11·11这个全民狂欢购物的日子,请分出1%的时间,重新了解一下咱们的传统文化,筷子。

“筷”人“筷”语:筷子的前世今生

“垂垂水线白封青,一箸能生两眼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诗词书画,一饮一啄、一杯一箸间皆能彰显中华文化的深邃绝妙。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筷子的由来,在民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说法:

1:姜子牙最开始用两根细竹丝体出来食物里面的毒,从那以后,他便开始用两根竹丝吃饭。四周的邻居们也有样学样,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于是郊仿的人越来越多,这一习惯也便代代传了下来;

2:妲己用玉箸夹菜喂纣王,然后这种夹菜的方式慢慢流传到了民间,于是便产生了筷子;

3:大禹在治水期间,因为不想白白浪费治水的时间,便用两根树枝将汤里面的肉夹出吃,而大禹手下那些人见之便纷纷效仿,于是便也流传了下来!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虽然难以考究,但在我国的古籍《韩非子·喻老》中有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句话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我们也可以从“象牙箸”这三个字中,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纣是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就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image.png

20世纪的考古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长16厘米。

image.png

龙虬庄出土的骨箸(新石器时代),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被发现,距今6600-5500年,属于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骨箸的形状,一般一端平或钝平,另一端尖圆,也有个别两端尖圆;长度在9.2-18.5厘米之间

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礼记·曲礼上》上记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多用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

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大概也只限于他们使用的食具。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image.png

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意思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

明隆庆年间,李豫亨在《推篷窹语》中也说:“亦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志其始也”。

image.png

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

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随着时间的渐进,时代发展到今天,筷子依然是中国人必备的厨房用具,并且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

“筷”心遂意:品读筷子背后

其实,中国人的筷子并不只是用来进食,其背后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的含义。

首先,筷子必须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中国人讲究“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这种暗含“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观念,在筷子上得以显现,才有了“一双筷子”的说法。

其次,中国筷子形状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材质多以木质或竹制,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各雕刻工艺,彰显典雅,极具古典气质。

image.png

最后,筷子明明是两根,但中国人却习惯叫“一双筷子”,这里面也蕴藏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专属于中国人的筷子文化。

眼明手“筷”:筷子的正确用法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此外,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梁实秋先生曾用了七个“能”字,来概括“筷子”的特点,即: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剥,可以说凡是能用手做到的,筷子都能做到。

中国的筷子文化既包括它在礼仪上的讲究,也包括它在禁忌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

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汁淋了一桌;

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

拉筷:正在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扯,或者当牙签。

在用餐时,注意规避筷子的使用禁忌,也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餐桌礼仪。

“筷”意人生:筷子中的酸甜苦辣

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且愈发的散发出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筷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人生所经历的所有酸甜苦辣,全在这一双筷子间回旋流转。

从父母喂食到自己吃饭,筷子见证了我们第一次的独立成长;从一双筷子,到双人对箸,筷子陪伴我们找到了一生的相守;从夫妻二人到儿孙满堂,筷子让我们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在我们努力奋斗时,筷子夹起的是“粗茶淡饭”;在我们登顶成功时,筷子尝到的是“山珍海味”;在我们失意时,筷子犹如千斤重;在我们喜悦时,筷子总是成双出现,一起分享快乐时光。

每次回家,人聚的最齐的时候,往往总是筷子摆放得当之时:人们在筷子的一来一往间享受难得的欢聚时光;在为别人夹菜的过程中,表达浓浓的情义与感恩;在筷子的一起一落间,彰显中华餐桌文明礼仪。

一双筷子,承载了古老中国代代相传的美好祝愿,也蕴含着家庭欢聚的温情美满。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古老东方文化无远弗届,需要许多物质上的承载,筷子就是最好的介质之一。

2019年11月11日,北京万科筷子节,让我们在狂欢购物之余,感受一些与筷子和东方文化有关的故事。

image.png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金融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金融观察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web@chinae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