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 财经 科技 商业 新能源 新三板
数字 订阅 手机版
首页 > 经济频道 > 经济> 文章详情页

只盯住失业率还不够

作为“新克强指数”的关键指标,就业数据一直广为各界关注。特别是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涉及民生,也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 人社部答案是总体平稳。根据人社部

作为“新克强指数”的关键指标,就业数据一直广为各界关注。特别是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涉及民生,也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

人社部答案是总体平稳。根据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的发言,201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7%。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保持在较低水平。

可以说,单看上述数据,我国就业现状似乎仍算乐观。但是,如果只盯住失业率指标,判断中国就业方面尚高枕无忧,就有失偏颇了。

首先,失业率指标本身不能完全反映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

一是统计范围造成的不全面。中国的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其计算方法是,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劳动部门登记的就业人数+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而这里的统计范围不包含农村,只算城镇。但众所周知,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此被排除在统计口径之外,数据显然不全面。

二是统计方法造成的不全面。根据目前规定,只有本地户口、非农户口、男性50岁以下、女性45岁以下且主动到相关部门登记失业的人,才被计算为失业人群;相应地,就业人口统计则不受年龄、户口限制,也无需主动登记的手续。按照这种方法核算出来的失业率很容易分子偏小、分母偏大。

三是统计标准造成的不全面。目前失业统计只考虑无明确就业岗位的人,但有挂靠单位,但无实际报酬或收入不足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群体不在考虑范围内。然而,了解实际国情的人都清楚,很多老旧国企、工厂员工只是停薪留职,或拿着微不足道、尚难温饱的报酬待岗,这种低质量的就业在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中大量存在。如此的“高就业”并未达到真正保障民生的效果。

其次,就业存在结构性失衡。

当然,抛开失业率指标本身,就业市场的整体反馈也算积极。在7月8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介绍,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显示,二季度市场求人倍率(市场招聘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5,反映出市场招聘岗位数仍大于求职人数。

但是,正如衡量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一样,就业状况如何也不能只看数量,还需关注就业结构。如此不难发现,就业领域存在结构性失衡。

区域性失衡现象明显。一方面,东北、西北地区出现大量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或者僵尸企业待下岗职工。据称,目前东北每年人口流失高达200万到400万;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这些地方却出现了“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现象,这些地区目前正在大力开发机器人,甚至提出了“用机器换人”的口号。

除了地区分布差异,城市分布不均现象也由来已久。一线城市的就业人数最多,重点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上升,但大多数二、三线城市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突出。

而这种区域性失衡背后,反映的是不同产业的发展结构失衡。在国家政策和新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景气程度最高,但传统服务业、制造业、能源、矿产等行业的招聘需求持续低迷。智联招聘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发布CIER指数显示,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最大的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为最小的行业(能源/矿产/采掘/冶炼)的47倍。

再次,对再就业群体的系统性支持不足。

一方面,对被动转岗、待岗、下岗员工的支持不足。这种支持,不仅是社会福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支持,更是引导其正确认识转岗、再就业,并赋予其再就业技能等支持。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35-50岁左右的、有再就业需求的员工,不愿意接受改变,宁愿拿着千元左右的微薄工资固守原有岗位,也不愿意去新的领域,乃至新的地方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导致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安置工作阻力重重,同时也影响这部分群体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当然,除了员工的主观意愿,客观条件也很重要。企业员工要加强流动性,区域性就业结构失衡现象要想得到缓解,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全行业范围内统筹规划,允许人才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打破户籍制度限制,跨省流动就业,享受基本社会福利。

另一方面,主动下岗、或者选择直接创业的群体存在盲目跟风、炒作热点等误区。例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下,拥有特定职业技能、理想主义情结较深的大学生群体“直接创业”的热情越来越高。而根据调查,他们创业的方向以电商、微商,特别是O2O等热点领域较为集中。但是,部分人并未考虑自己的特长、人脉或资源的积累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利用政策红利盲目跟风心态严重。这种“灵活就业”本来的长远红利渐渐被对蝇头小利的追逐所取代,与政策初衷不符。而目前看来,尽管资金支持、财税政策等方面对“双创”群体支持较大,但缺乏较为完善的引导体系。

当然,尽管就业质量偏低、就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客观存在,但新经济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热切渴求,淘宝村、滴滴打车等新业态不断创造出的新就业岗位,已经渐渐成为就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这么多年来,中国并未因就业问题发生大的波折即表明,新动能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正在逐步抵销旧动能增长乏力所形成的困境。

总之,值此新旧动能转换之际,我们固然不需恐惧未来,看空发展;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只盯住失业率远远不够,对平稳背后存在的客观问题要提高警惕,早寻对策。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金融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金融观察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web@chinae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