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 财经 科技 商业 新能源 新三板
数字 订阅 手机版
首页 > 要闻 > 国际> 文章详情页

日本央行加码货币宽松 扩大ETF买入规模

在7月29日结束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决定追加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将进一步推进现行的“伴随负利率的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此次会议以多数赞成决定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购

在7月29日结束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决定追加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将进一步推进现行的“伴随负利率的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此次会议以多数赞成决定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购买金额从目前的每年3.3万亿日元增加到6万亿日元,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的买入金额仍维持全年900亿日元。基础货币也将维持全年80万亿日元的规模。此外,日本银行部分活期存款适用的负利率幅度仍为全年-0.1%。由于英国脱欧等问题造成金融市场不安情绪加剧,会议决定将美元资金供应量从120亿美元扩大至240亿美元。当天日本央行对国内经济现状评估维持“总体持续缓慢恢复”,但下调了2016年度物价预期。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7月27日提前披露了政府将于下周批准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超过28万亿日元,此举给日本央行施加了要求其帮助重振经济和通胀的压力。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就日本央行决定加码货币宽松一事代表政府表示欢迎。麻生表示,日本政府将制定综合性且大胆的经济对策,为了摆脱通缩将和央行紧密合作,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结构改革等所有措施,团结一致继续努力。麻生认为央行的决定也考虑到了海外经济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并要求其为实现2%的通胀目标继续努力。央行在会后声明中表示,加码宽松将和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产生叠加效果。因日元升值及消费低迷,物价上升基调难以维持,日本央行认为要摆脱通缩需加强政策。针对民间银行存在央行的部分资金征收手续费的负利率政策被认为导致金融机构收益恶化,反对声颇高。因此,此次央行没有进一步下调负利率,而是维持在-0.1%水平。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要求央行执行部门在下次货币政策会议上评估经济和物价动向以及政策效果。

记者注意到,当天日本总务省公布的6月份两人以上家庭户均消费支出为261452日元,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同比减少2.2%,连续4个月走低。不包括个体户等的工薪家庭消费支出实际减少5.1%至276602日元,连续2个月下滑。实际收入增加0.2%至731099日元,时隔1个月增长。6月份生鲜食品除外的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103.0,较上年同期下降0.5%,连续4个月下滑,与日本央行提出的2%的通胀目标相去甚远。这是宣称“用2年左右时间实现2%通胀目标”的黑田东彦就任央行行长3年多以来第三次加码宽松。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宽松政策的效果,能否实际激活经济、摆脱通缩尚未可知,英国脱欧问题也使得日本央行内部危机感增强,担心消费者及企业心理趋于保守。黑田东彦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日本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或负利率政策并未达到极限,日本央行1月份引入的负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黑田东彦说,负利率正对经济发挥积极影响。若进一步调降负利率会带来极大影响,扩大ETF购买规模是目前最合适的选择。黑田东彦并不认为购买债券的措施达到了极限,称央行持有的债券不到市场流通量的三分之二。黑田东彦还指出,央行不会改变力争尽快实现2%通胀目标的说法。

今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出乎市场意料宣布启用负利率,4月28日又意外地决定按兵不动。投资者普遍预计日本央行此次会采取更积极的举措来应对疲软的通胀和日元升值。最新决定公布后,金融市场认为宽松规模较小,失望气氛浓厚,日元汇率一度升至1美元兑102日元上方,日经指数大幅震荡,幅度最大超过500点。日经指数报收于16569.27点,上涨92.43点,涨幅为0.56%。东证指数也上涨15.74点至1322.74点,涨幅1.20%。全天成交量约为31.88亿股,为因英国脱欧问题造成东京股市骤跌的6月2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对于央行此次增加ETF购买金额,三菱日联摩根士丹利证券公司投资信息部长藤户则弘表示,这不过是支撑股市的措施而已,既不会带动物价上涨也不会刺激经济增长。由于日本央行暂不扩大负利率政策而是决定增加美元供应量,曾被担心收益会进一步恶化的银行板块均出现大量买盘,然而在市场利率下降时受惠的不动产板块则陷于疲软。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金融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金融观察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web@chinae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