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 财经 科技 商业 新能源 新三板
数字 订阅 手机版
首页 > 银行频道 > 快讯> 文章详情页

央行刘世锦、刘伟谈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形势?如何把握下一步宏观调控取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和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形势?如何把握下一步宏观调控取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和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刘伟表示,2018年末,M2增速为8.1%,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9.8%,名义GDP同比增长9.7%,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下一步,基本上维持住M2和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就好。

刘世锦认为,从过去来看,货币供给、流动性基本满足了经济增长的需要,符合稳健中性、合理充裕的目标要求。“前几年有些时候货币其实多了一点,我们看到中国也存在宏观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刘世锦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刘伟强调,不搞“大水漫灌”就是不搞强刺激。强刺激会把矛盾积累得更深,“刺激一堆烂项目起来,将来清理它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刘伟说。

刘伟认为,金融的主要问题不是货币总量、流动性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去年民营企业遇到融资困难,其中更多的是流动性问题,其本质是流动性的结构和效率问题,所以最要紧的还是畅通货币政策的传导。

财政政策方面,刘伟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有效,要发挥刺激需求、扩张需求的作用,特别是稳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遏制需求增速下滑的趋势是目前短期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基建投资潜力已经不大,下一步是继续过去的基建投资,还是转向投入更多资金进入社保、民生领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刘世锦说。

对于货币政策的松紧问题,刘世锦认为,在经济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货币不宜过紧,但是考虑到宏观杠杆率偏高,所以也不能过松。货币政策如何判断,是一个相机抉择的问题。刘世锦强调,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并不能解决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问题,潜在增长率下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思考新的增长动能从哪里来。

经济增长新动能从哪里来?刘世锦指出五大方向。

第一,是中国低效率部门的改进。例如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资这五大基础性成本还过高,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竞争不足、效率低、成本高问题。同时,城乡之间资金、人员双向流动还有很多阻力,要素流动如果能够打通,增长潜力也会很大。

第二,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这是下一步消费增长很重要的来源。

第三,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前者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后者重点在中等收入群体服务性的消费升级,如教育医疗等。

第四,是前沿性的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中国具备全球最大的市场,产业配套条件较好,技术上也已经在个别方面开始领跑。

第五,是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并不限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等。绿色产业发展会成为下一步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依托。

刘世锦说,高质量发展实际上也是高难度的增长,大家要在未来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准备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文章来源: 中视金融整合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金融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金融观察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web@chinae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