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 财经 科技 商业 新能源 新三板
数字 订阅 手机版
首页 > 新三板观察 > 行业> 文章详情页

新的一年,资本市场有哪些新期待?

资本市场当务之急是要“止血”,消除风险隐患,防止金融风险大面积向上市公司、实体经济蔓延。证券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更换以后,市场对新任主席充满期待,新的一年,一些新变化有望出

新的一年,资本市场有哪些新期待? 中国金融观察网www.chinaesm.com

资本市场当务之急是要“止血”,消除风险隐患,防止金融风险大面积向上市公司、实体经济蔓延。

证券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更换以后,市场对新任主席充满期待,新的一年,一些新变化有望出现在资本市场。去年第一季度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证券监管也应提前预判,并有针对性做出调整,支持创新性、引领产业型科技企业上市成为中国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快速变化的必然需要;特别是去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提出“六稳”的政策主线以来,稳金融更是成为上下共同期待,在随后的国际金融形势发生逆变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不仅没有成为金融风险的分散、释放场所,反而成为集中的部分,对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信心形成拖累。

我国需要建设怎样的资本市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和要求,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一节中,“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牵一发而动全身”准确定位了中国资本市场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是资本市场建设的目标,“规范、透明、开放”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制度建设的最基本要求,而“有活力、有韧性”对标的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核心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近期重点工作。不难看出,当前资本市场的现状,离中央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与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力不相匹配,证券市场监管工作改进还有很长的路。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面临不利因素,有宏观形势客观背景,也有市场微观举措造成的市场失衡,特别是近几年股票市场供需失衡。从资金方面看,金融去杠杆导致市场可投资资金大幅下降,社融、金融机构存款、货币供应等重要金融指标回落到新低;从股票供给看,过去几年大量新发股份家数达到约780家,占市场总数的约22%,随着大量新发股份后续进入可减持状态,对二级市场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加上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预期未来市场形势,抵押股份,有的甚至“弃船而逃”,股票市场处于脆弱阶段。

当前,资本市场当务之急是要“止血”,消除风险隐患,防止金融风险大面积向上市公司、实体经济蔓延。首先是货币政策、银行保险投资渠道、上市公司大股东、纾困基金等等“几家抬一下”,托住市场,消除风险传递和扩散,赢得喘息机会。其次,以供给侧改革思路积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减少新股发行总数量和速度;二是鼓励上市公司之间以市场化方式相互并购,注销相应股份,减少存量公司;三是鼓励上市公司大股东回购股份等方式减少股份;四是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行为的监测、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大过程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升经营质量;五是建立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发挥全体股东作为第一利益关联人的积极作用,抑制和防范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等制度漏洞。六是加强与市场对话沟通,听取市场改善监管建议,积极利用和发挥全市场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市场建设。

在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困难的同时,更应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具备的长期优势,增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一是我国实体经济具备长期向好的客观基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局面不会改变,近年来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总量增长依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经济内部的结构升级优化动力强劲,金融投资的基础牢靠。二是金融体制改革和稳定发展的机制逐渐完善,金融市场统一管理的基础平台已经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国家已经将资本市场建设纳入顶层战略。三是我国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庞大的居民储蓄,投资需求十分旺盛,目前投资渠道相对狭窄,健全和完备的资本市场具备“近水楼台”的优势。四是美联储放缓加息,全球资本市场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未来全球金融形势虽然依然处在“紧平衡”状态,但国际金融形势出现相对舒缓,对我国资本市场加快改革提供了有利窗口期。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网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金融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金融观察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web@chinaesm.com